家中曾有两把老竹椅,旧得发亮,坐上去凉沁沁的,仿佛能渗入骨缝,但同时也总带着“吱呀吱呀”的声响。
那时,我与姥爷最爱坐在门口的竹椅上吹过堂风。风穿行而过,竹椅越发冰凉,仿佛无声地抗诉着久远的重负,直到椅腿突然崩裂,发出一声沉闷的叹息。姥爷默默寻来铁丝,缠绕着箍了几圈,又支撑了几年时光。后来实在拢不住了,才请来篾匠做新的。
新竹椅的原料取自屋后竹林,挑选那些久经风霜、韧性十足的老竹。砍伐之后,锯成所需长度,竹节一一刮平,随后展开精细工序:测量、标记、钻孔、挖槽。此时竹子“能屈能伸”的生命秉性展露无遗——椅子四角需弯曲,篾匠便对着竹子炭火烘烤,青皮渐渐转为琥珀色,竹管渐渐柔顺如绸缎。趁热将其固定成型,待冷却便坚实地挽住那弯曲的姿态。
竹子那柔韧不屈的天性,其实在生长中早已显露:破土时,遇岩石则巧妙弯折,而后再倔强地昂首向上,风雪压顶也难摧折其筋骨。犹记某年大雪,屋后竹林被雪覆盖,小路两旁的竹枝被积雪压得低垂,竟连成了一条天然的雪筑拱廊。
那些处理妥当的竹管,再经榫卯结构,天衣无缝地咬合,骨架便立起来了。最后一步,便是编织椅面靠背,篾片在老师傅手中穿梭如飞,编成细密匀称的网格;再经仔细打磨清洗,一把纯手工的竹椅便悄然诞生,又默默陪伴我们许多个晨昏流转。
老竹椅终会崩裂,但竹林深处新竹破土的声音,却从未停止——它们生长、弯曲,被火吻过、被手塑造,最终又托起一代代人的体温,在岁月深处默默扎根,构筑起人世间那最朴素又最坚韧的支撑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